《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公开征求意见!

发布时间:2022-06-09 09:16:27 Clicks:0

image.png

日前,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布公告,对《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主要内容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。

根据《计划》,到2025年,适应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初步建立。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得到有效完善;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明显提升;传统商圈、低效厂区等资源实现盘活利用,产业创新升级得到有效支撑;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,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;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,城市积水点基本实现清零,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;绿色低碳建设发展方式基本建立,城市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宜居。到2035年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,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形成体系框架。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为集约内涵式发展,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,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全面建立,为形成“一市双城多节点”空间布局提供有力支撑,生态引领、创新竞进、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基本建成。

城市更新行动基本原则为坚持以人为本,补齐设施短板;坚持底线思维,注重有序更新;坚持统筹谋划,强化系统推进;坚持集约节约,转变发展方式;坚持保护优先,延续历史文脉;坚持政府引导,实现共建共享。更新项目类型主要分为历史遗存类、商业办公类、低效资源类、老旧社区类、基础设施类、低碳绿色类。

更新策略方面,津城区域结合城市空间规划结构和城市发展脉络,分圈层推动城市更新工作。重点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品质、挖掘历史文化底蕴、活化利用科教资源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实施更新改造,强化科技金融、商务商业、文化旅游等功能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、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。增加绿色空间,提高生活居住品质。聚焦产业园区更新、构建新型产业结构,以生态保育为前提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。

滨城区域重点围绕旧工业园区、旧城区、轨道交通站点周边、海河发展轴线两侧等区域开展,通过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政策,推动城市更新区域内闲置资源盘活、基础设施完善、发展职住平衡和健全公共服务等工作。发挥“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”“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模范示范作用,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,全力打造生态、智慧、港产城融合的宜居美丽滨海新城。

外围区以各区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开展城市更新,结合生态、生产、生活特色,制定差异化更新路径,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,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、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、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,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。

此次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2日。通讯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11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,电话:022-28468189,电子邮箱:weihaijun@tj.gov.cn。



原文如下:

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

(2022-2025年)


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,进一步推动我市空间结构优化、建设方式转型升级、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和城市宜居环境改善,服务高质量发展,根据我市实际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(一)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“三个着力”重要要求及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围绕天津城市发展定位,以体检评估为基础,以统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,统筹城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,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优化城市空间结构,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,改善人居环境,延续历史文脉,推进绿色发展,提升城市功能,增强城市活力,为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生活提供新型空间载体,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,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。

(二)主要目标

到2025年,适应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初步建立。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得到有效完善;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明显提升;传统商圈、低效厂区等资源实现盘活利用,产业创新升级得到有效支撑;需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,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;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,城市积水点基本实现清零,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;绿色低碳建设发展方式基本建立,城市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宜居。到2035年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,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形成体系框架。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为集约内涵式发展,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,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全面建立,为形成“一市双城多节点”空间布局提供有力支撑,生态引领、创新竞进、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基本建成。

(三)基本原则

1.坚持以人为本,补齐设施短板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,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,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,建设便捷舒适、配套齐全、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,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,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。2.坚持底线思维,注重有序更新坚持无体检评估不更新,通过体检评估系统梳理问题,注重补短板、强弱项。坚持无基础数据不更新,摸清市政基础设施底数,推动地上地下设施更新改造统一谋划、协同建设。坚持无运营管理不更新,聚焦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,促进由开发模式向城市运营转变。3.坚持统筹谋划,强化系统推进坚持“一个尊重,五个统筹”,增强工作的整体性、系统性、生长性。坚持分类更新、分区施策、分步实施,统筹功能布局、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、风貌特色、绿色低碳等,合理划分更新单元和改造内容,重点推动功能重构、品质提升、产业转型、民生改善,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性、包容度和承载力。4.坚持集约节约,转变发展方式坚持“留改拆”并举,注重存量提升改造,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。充分挖掘存量资源潜力,采用“绣花”功夫,开展修补、织补式更新,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向集约内涵式发展。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,提升城市安全韧性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。5.坚持保护优先,延续历史文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充分挖掘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建筑特色资源,严格落实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评估论证制度,坚持“一片一策、一楼一案”,确保不破坏地形地貌、不拆除历史遗存、不砍老树,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特色格局和肌理,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。6.坚持政府引导,实现共建共享突出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各方参与,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,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完善、资源盘活利用、民生改善等工作。充分听取群众意愿,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。充分调动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,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更新改造项目,实现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成果共享。

二、更新策略

(一)津城更新策略

津城区域结合城市空间规划结构和城市发展脉络,分圈层推动城市更新工作。重点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品质、挖掘历史文化底蕴、活化利用科教资源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实施更新改造,强化科技金融、商务商业、文化旅游等功能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、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。增加绿色空间,提高生活居住品质。聚焦产业园区更新、构建新型产业结构,以生态保育为前提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。

(二)滨城更新策略

滨城区域重点围绕旧工业园区、旧城区、轨道交通站点周边、海河发展轴线两侧等区域开展,通过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政策,推动城市更新区域内闲置资源盘活、基础设施完善、发展职住平衡和健全公共服务等工作。发挥“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”“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模范示范作用,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,全力打造生态、智慧、港产城融合的宜居美丽滨海新城。

(三)其他区域更新策略

外围区以各区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开展城市更新,结合生态、生产、生活特色,制定差异化更新路径,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,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、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、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,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。通过差异化城市更新策略,强化资源聚集能力,推动建设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、产业发展协同区,与“津城”“滨城”协调推进,加快实现融合发展和共同繁荣。

三、更新项目类型

(一) 历史遗存类

坚持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加大历史文化街区、保护性建筑、工业文化遗存等更新力度,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,打造“古今交融、中西合璧”的城市名片。1.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依托历史记忆、文化展示、生活居住、特色商业、休闲休憩等沉浸式体验,完善配套设施,强化休闲、购物、会议服务等功能,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运营模式,推动更新片区可持续发展。2.开展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开展优秀工业建筑普查登记工作,围绕反映天津工业文化风貌的工业遗存,有序推进保护性再利用工作。完善工业遗存城市更新运营模式,鼓励产权单位通过厂房租赁、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运作,激发再生活力。

(二)商业办公类

发挥城市更新扩大内需、引领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,挖掘传统商业街区、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存量资源,促进新场景新业态落地,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。1.推进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推动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,拓展升级商业建筑功能,完善传统商圈配套服务设施。探索传统商业街区、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存量低效资源利用,引入适应性业态转变为生活圈的社区活力中心、众创空间等,促进新场景新业态落地。2.推动老旧楼宇升级开展对空置、低效商务楼宇改造升级和资源整合,积极引入创意设计、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类企业,打造高质量、高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空间。改善楼宇周边区域综合配套服务,支持引入专业化办公楼运营管理团队。

(三)低效资源类

加大对各类空置废弃、布局散乱以及开发强度、投入产出水平较低的工业仓储用地或厂房盘活力度,活化利用低效资源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承载空间。1.做好闲置厂区资源盘活做好闲置老旧厂房、闲置土地、低效园区资源调查。探索通过城市更新方式盘活已整理土地、老旧厂房、商业综合体等资源,发展新产业、新业态。推进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和集约利用。2.开展大学周边区域更新改造利用高校科研、技术优势,打通产学研链条,打造成果转化“首站”和区域创新创业“核心孵化园”,发挥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、集聚资源、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功能,为新型产业提供科技创新产业空间。

(四)老旧社区类

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通过“绣花”“织补”等微改造方式,补齐设施短板,改善居住条件,构建舒适有度的社区生活圈。1.实施老旧房屋改造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危旧房屋进行摸底调查,建立工作台账,分类制定改造方案。通过调整房屋内部空间布局等方式,提升住房安全和使用功能。2.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基础类、完善类和提升类实施综合改造,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住宅加装电梯。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、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及存量资源等配建设施,增加公共活动空间,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。加大既有设施适老化改造力度。3.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、联动改造,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。健全党委领导、政府组织、业主参与、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长效管理机制。

(五)基础设施类

以安全韧性为原则,强弱项、补短板,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,服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。1.开展地下管网设施改造摸清设施底数,整治安全隐患。对城镇供水、排水、供电、燃气、热力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。2.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充分挖掘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房产资源,带动存量资源提质增效。加强城市路网体系建设,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,引导绿色低碳出行。3.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,坚持多专业协同、多目标融合,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综合采用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充分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滞和缓释作用。

(六)低碳绿色类

着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,系统完善城市绿色空间布局,建设宜居城市。1.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公共建筑开展用能系统和维护结构改造,支持合同能源管理,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。大力推广新能源利用,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中,优先使用绿色能源。2.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,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,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模式。3.拓展城市绿色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中结合边角地、废弃地、闲置地等改造建设“袖珍公园”等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。

四、工作路径

(一)体检评估先行

坚持问题导向,构建“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,以更新评估诊断问题,以城市更新解决问题”工作机制,建立健全市、区、片区三级体检评估体系,增强城市更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(二)规划计划引领

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,紧密结合体检评估发现的问题和工作实际,编制城市更新规划,明确更新任务清单;按照统筹谋划、分步实施、量力而行的原则,制定年度实施计划。

(三)强化科技支撑

积极推进基于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开展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绿色建材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,促进智慧街区、智慧社区、智慧楼宇、智慧园区等建设。

(四)倡导市场运作

坚持无运营不更新,突出项目“造血”功能,以长期市场化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。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,形成“政府引导带动、企业融资共建、居民参与受益”的共赢局面。

(五)严格全程把控

聚焦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加强项目实施效果评价,探索评价片区体检评估问题解决、综合效益提升、服务区域发展、城市安全韧性改善等情况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充分发挥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,各相关部门加强工作联动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,加强政策机制创新,指导、监督、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有序开展。

(二)落实属地责任

各区人民政府作为本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,落实区级规划计划、政策制度、项目推动等工作力量,组织编制城市更新规划、年度实施计划、资金平衡方案,并组织实施;落实好城市更新项目产业准入、评估和全过程监管等工作。

(三)注重制度建设

着力完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,制定适合于更新类项目实施的规划、土地、金融、财税等政策。推进建设管理政策优化,编制城市更新相关标准规范,为更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。

(四)强化宣传引导

加大对优秀项目、典型案例和新政策新标准的宣传力度,变“要我改”为“我要改”,广泛收集民生诉求和市民建议,增强群众的参与感、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
发布评论

028工作室零二八提供技术支持